首页 » 专业填报 » 历史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皇帝会“大赦天下”,公务人员考试试题

历史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皇帝会“大赦天下”,公务人员考试试题

www.yaochengedu.com 2024-08-27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公务员皇帝考试题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公务员皇帝考试题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历史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皇帝会“大赦天下”

封建社会时期,新皇帝登基后、皇帝更换年号、册立太子和皇后时,郊祀典礼或者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等情况下,都会大赦天下!

历史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皇帝会“大赦天下”,公务人员考试试题 专业填报

大赦天下又分为大赦、曲赦和德音几种。所谓大赦即不以罪行大小而论,一概赦免;某地发生灾害、皇帝出行、或者指定赦免某一个州郡,被称为曲赦;减免犯人罪行,则叫德音。

历史上大赦天下次数最频繁的当属汉朝和宋朝。汉朝大赦天下次数最频繁的三位皇帝:

汉高祖在位12年,大赦天下9次;

汉元帝在位15年,大赦天下10次;

汉灵帝在位22年,大赦天下20次。

平均每一年多不到两年就会大赦天下一次,这个比例还是非常高的!

到了宋朝,大赦天下的频率又足以让汉朝汗颜三分:

北宋初期,每三年进行一次的郊祀恩赦已经成为定制,到了北宋中期,各种名目的“恩赦”更是层出不穷。

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知谏院范镇上奏称:“比者京师及辅郡岁一赦,去岁再赦,今岁三赦……姑息之政,无甚于此!……”由此可见北宋恩赦的频率达到了几乎每年一次。

到了南宋,除了恩赦更加频繁,还有各种减刑措施。

宋孝宗把“录囚”范围从都城和近辅扩大到全国,所谓录囚,是指皇帝或者司法系统官员讯察囚犯并决定可否原宥的制度,是为囚犯减刑的制度,宋宁宗则把一年一度的“录囚”增加为一年两次,如以一来,再加上原有的大赦、曲赦和德音,有些时候,罪犯在一年能能够得到三四次被赦免或者减刑的机会。

除了大赦和“录囚”外,宋朝政府还大力赦免大辟者(死刑),北宋仁宗时期,全国每年大辟者大约有两千余人左右,到了南宋高宗时期,这个数字下降到平均每年三十五人,下降了98%还多,这个数字是根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高宗朝有大辟人数记载的十八年计算的平均值,虽不精准,但能说明南宋恩赦大辟者的力度。

宋高宗每年都能赦免大批死刑罪犯,却唯独容不下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岳飞、岳云和张宪等国家柱石、铁血将军,真是……(此处省略脏话一万字)

到了宋宁宗时期,全国有死刑犯一千八百十一人,但最终执行死刑的只有一百八十一人,被朝廷赦免了90%。

南宋中后期,平均每年大辟者大约在四百人左右。

综上所述,宋朝的大赦频率和力度,远超汉朝,应该是所有封建王朝中执牛耳者。

参考资料:《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宋会要辑稿》等。

以唐代为例:

皇帝一般会以一些相当程式性的理由大赦天下——例如改元、郊祀、皇帝加尊号、皇帝即位、立太子【1】等等……

注1:因这五种理由而颁布的大赦,要占到唐代大赦的70%以上。

偶尔,则也会以一些较为特殊的、不那么常见的理由大赦天下——例如皇帝出巡、平定叛乱、发现祥瑞、立皇后、封禅、参拜太庙、日蚀等等……而题主所问的“在发生天灾后大赦天下”,亦在此列。

可能与大家预想的不同,唐代“在发生天灾后大赦天下”的例子相当之少——目前已知的唐代近200次大赦中,因“灾异”为由的仅有区区6次,其中一半还集中在太宗朝。

大赦的理由,以及动机,自然是缘自多种因素的。比如皇帝本身的性格,比如国家的稳定程度,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恐怕还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因为唐代大赦的真正动机(或至少是主要动机之一),往往不是(或不主要是)公开的那些名义上的理由,而是掺杂了更多政治色彩的“现实考量”。

因此,在位时仅颁布6次大赦的唐太宗李世民,其中3次却是以“灾异”为由,便显得相当耐人寻味了。

与对大赦比较谨慎的唐太宗相比,中宗李显对大赦,就只能用“草率”二字来形容了。唐代唯一一次因公主出嫁而大赦天下,即是中宗于其爱女安乐公主第二次嫁人时颁布的

谢邀 秦之前没听说过“大赦天下”的,到了汉代此风见涨,汉朝的皇帝似乎一个个比着来搞这套拉拢人心的把戏。新皇帝继位没有政治资本,立个皇后或太子,生了皇子公主需要众乐乐一下,灾害性天气发作,近来政局不稳改个年号讨彩头或打了重大胜仗都得“大赦天下”,希望籍此达到各自不同的施政目的。自汉代始一直到唐宋,皇帝时不常都来一下,至明清才大幅减少了频率。

新皇帝上台和立皇后两桩事情凑合在一起搞“大赦天下”,最著名的就是唐中宗李显。公元705年神龙政变,中宗复辟第二次登基,复国号唐,那位在房州和李显一起吃了二十三年苦头的老婆韦氏,如今也总算熬出头了。中宗出于报恩心态立马封韦氏为皇后并追封被武则天贬死的老丈人韦玄贞为上洛王,李显终于等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随即大赦天下,乾坤重回李家。

因灾害天气,皇帝祈求平安又恰逢册立太子,两者合二为一“大赦天下”的,还是李唐家的皇帝唐肃宗李亨。这次大赦天下一不小心还解放了一位千古不朽的大诗人,催生了一篇流芳百世的绝句。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在江陵的永王李璘仗着手里有些枪杆子公开和李亨作对,两股势力最后兵戎相见,正在庐山隐居的大诗人李白匆匆下山投入李璘幕府。没承想李白站错了队,李璘兵败,事后李白被清算发配夜郎,从江西出发走水路溯江而上。

当时肃宗继位后,天下大旱,古代都迷信,肃宗刚继位就有天灾貌似不大吉利,正赶巧新册立了太子,这样肃宗大赦天下。李白正巧船到白帝城,得到大赦的文书欣喜若狂,船只掉头向东顺流而下,大诗人诗兴大发才有了《早发白帝城》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何等的轻松惬意。

当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在大赦天下时被赦免,《开皇律》和《唐律》就具体规定了十种不赦免治罪,民间有称之为“十恶不赦”,那些“罪过”侵犯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理论架构,如神权,君劝,父权和夫权,当然是得不到赦免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古时所谓皇帝“大赦天下”,是指皇帝对国家已经判决的罪犯,免刑或减刑的行为。试对皇帝“大赦天下”情况表述如下:

一是新皇帝登基或在位皇帝确立太子时;在封建帝制时代,这是天大的大事,必定要诏告天下。往往此时,在位皇帝决“大赦天下”。以体现皇帝对天下臣民的普遍关心,获得臣民的重视与支持。如《隋书》载,隋炀帝登基后“大业元年春,正月,壬朔,大赦,改元。”

二是国家出现祥瑞或自然气象时;古时科学不发达,人们不能解释自然界发生的一些稀有、罕见现象,当这些现象出现时,便以习惯的想法进行解释与应对。如奇花异卉、珍禽异兽偶然被人发现,下面就会上报皇帝,以为祥瑞,进行祝贺,有时皇帝就会下诏“大赦天下”。《汉书》载,汉宣帝地节二年,“凤凰集鲁郡,群鸟从之,大赦天下”。

三是皇帝为祈求某事时;古时人们与大自然以及疾病等作斗争的能力很弱,当自然灾害或疫病流行时,人们无法抗拒,作为皇帝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执政有意见,为了表示自己悔过,让上天原宥,祈求灾难终止,能够风调雨顺、天下安好,也会颁旨“大赦天下”。《后汉书》载,光武帝建武七年,四月,壬午,诏曰:“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大赦天下”。

四是国家有特别庆祝的事件时;如某件大事取得了成功,某次战役取得了胜利等。《后汉书》载,光武帝建元四年,“是岁,征西大将军冯异与公孙述将程焉战于陈仓,破之。五年春正月癸巳,车驾还宫,二月丙午,大赦天下”。

到此,大家对公务员皇帝考试题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公务员皇帝考试题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