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填报 »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什么故事,明朝公务员考试题目有哪些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什么故事,明朝公务员考试题目有哪些

www.vooylro.com 2024-09-28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公务员考试题目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明朝公务员考试题目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什么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什么故事,明朝公务员考试题目有哪些 专业填报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便要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扩展资料: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源自历史记载书籍《明史》。当年明月在反复研究《明史》等正史史料的基础上,探寻晚明三大著名疑案等历史真相并使用现代的方式阐述了明朝发生的事,它结合着一些档案、笔记、野史、碑刻等,以各地发现的墓志而论对历史的空白进行填充。


明朝官员的工资到底有多低?相当于今天多少

谢邀。

这个问题问的不好。明朝二百多年,工资标准和物价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像拿现在的工资到建国初期去生活一样,差距太大了,没意义的。

但还是回答吧,明朝官员的工资确实在中国古代王朝当中算是低的,大概只有宋朝官员工资的一半。而对于现在的政府公务员来说,还算是比较高的。

明朝初期,以县令为例,月工资大米900斤。

计算方式1:实物计算。人均消耗2斤大米/日,可以养活15人。这个标准不算太低,多余粮食可以折算成副食。如果按一家五口人计算,日均消耗粮食6斤,相当于一个家庭33%的收入用于食用维持生活,其余67%用于其他消费,这个标准相当高了。

也就是说,按实物工资方式,明朝初期比现代好一些;


计算方式2:货币折算现代。按现在普通大米平均价格2.5元,合人民币2250元,对于养活一家人肯定是不够的。现在正处级工资无非几k,各地差异太大了。就算平均8k,一个人的工资只够全家人吃饭穿衣的,奢侈品和子女上私立学校了就别想了。

按货币工资方式,明朝初期和现在差不多,都是刚够一家人吃饭的;


计算方式3:货币折算建国初期,8分钱一斤大米,900斤折合72块钱工资,相当于副科级或者副连级工资水平,养活一家三四口人绰绰有余,置办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也没问题,但基本攒不下什么钱;

按货币工资方式,明朝初期和建国初期应该差不多,甚至会强一点点;


计算方式4:按生产力水平来计算,明朝平均亩产150斤,生产这些粮食的土地按一年一熟计算,需要72亩土地。也就是说,县官的工资相当于他有一份72亩的土地,不用交税、不用雇工,白得这些粮食。而这些土地,可以视为一个小地主,或者至少是富农,花费还少得多。所以,至少县官的工资可以维持一家人比较富裕但谈不上奢侈的生活。

现在要是有72亩不用人工、没有赋税的土地也不算什么,一亩就算亩产1000斤大米,年收入也不过18万,也就是维持一个家庭生活。

按生产力水平方式,明朝初期应该和现代差不多,比建国初期要好一些。

但随着物价上涨和白银贬值,明朝中后期官员工资收入改变为银两支付,至少官员实际收入要减半。

总之,朱元璋时期,发实物工资的官员可以维持自己一家比较体面的生活,但不足以另外雇人参与政府事务;而明朝中后期物价上涨、白银贬值、货币工资,靠国家发的工资只能保证饿不死。

建国初期和明朝初期差不多。现代比明朝中后期要高得多,明朝官吏只能靠贪腐才能维持较高生活水平。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明朝政府规定,农民“人给地15亩,蔬地2亩,新耕地免租3年。假设古代耕地种植水平低,只有现代的一半每亩收入300斤大米,南方一年收入2季,北方一年1季。南方农民收入15750元,北方收入15750元。

明朝中前期,一个一品大员的工资大概是一年1000石大米,然后逐级往下,二品大约700石大米,三品400,四品300,五品200,六品就只有120了,如果是个七品芝麻官,一年只有90石大米。

这一石大米相当于现在的150斤多点,而当时1两银子可以买2石大米,明朝后期由于外来白银大量涌入,物价上涨,但基本上也涨不了一两倍,我们就以1两银子=两石大米计算,一两银子折合今天大约是600-800元人民币,我们以700来计算的话。那明朝一个县令年收入就是45两银子,相当于3.15万人民币,而一品大员就有35万人民币,这放在今天好像有点惨不忍睹。

不过,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收入较高,暂且不考虑他们的生计问题,可这全国上千个县的县令们,该怎么面对这份收入了,毕竟我们知道虽然朱元璋杀贪官杀的很厉害,可贪腐依然非常严重,等朱元璋一死,后世子孙对这官员的贪腐几乎是无能为力了。

除了不少官员本身就是做官为敛财的,也不得不说还有很多官员贪腐也实在没办法,薪资太少,税收收入又低,每个县要管那么多事情,钱不够……

那时候,县令这工资维持一个三口之家没什么大问题,毕竟那时候,一两银子能买300多斤大米,或者百八十斤的各种肉食,或者70尺布,一两银子省的点花就能供一户普通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县令这45两银子,再养个小妾,应该不成问题。

但问题是县令要办事啊,明朝有个叫沈榜的人做过宛平县令,他写过一本《宛署杂记》,当时他所在的宛平县有5个国家编制的公务员,包括八品九品之类的小官,还有38个不固定的吏(执行各种事务的官员),要管全县8万人口,我们想想在古代那种管理条件下,就这几十号人要管这么多百姓那得多要命。

38个吏,国家也会给一定的补助,但仅仅是补助,大部分还得靠县里收上来的赋税来供养他们,而县里面那么多琐碎的事情,38个吏各管一块,也得找很多很多临时工来处理,这些差役你也得给工钱,这些也得要从县里收上来的赋税里出。

那县里有哪些事情要忙呢?

首先就是每月定期的宣讲,就是把朝廷和皇帝的一些政策、精神、法律等等下达到每一个农民。

县令要负责好本县的祭祀工作,不管是祭孔子还是祭天地,要安排好本县的科举考试。

此外,作为靠近京城的县城,宛平还要负责很多杂七杂八的事务,比如负责好外地运送进京物资的开支,负责保障京郊军队的马粮以及运输,还要负责某些国家机关的开支,就这几点,一年就得小几万两,着实是县令的巨大负担。

如果遇上皇帝巡视、上级视察、同僚考察等等,那又是不少开支。

更要命的是,地方税赋收入的减少,朱元璋时期,基本上地方赋税自己留一半,给中央交一半,但越到后面,朝廷拿的越多,到了中后期,地方能保留20%的比例就不错了,这赋税少了,中央又不给钱,地方的事情越来越多,地方官不贪污,很多事情压根就没法干了。

当然,明朝官员更头疼的是皇帝喜欢发纸币(大明宝钞,一种被皇帝滥发而玩坏的纸币),皇帝为了省钱,经常按一定比例,把宝钞作为工资发给官员,等于官员拿一部分纸币和一部分粮食,但很快这个纸币就成了废纸,大臣们明知道皇帝耍流氓,但也无可奈何,直到后来海外的白银流入越来越多,皇帝开始用白银发工资,情况才有所好转,不过到了明朝末期,因为西班牙衰弱和日本锁国等因素,白银流入瞬间停滞,一下子就把明朝财政给崩盘了。

到此,大家对明朝公务员考试题目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明朝公务员考试题目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