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填报 »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有什么故事,苏东坡考试的文章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有什么故事,苏东坡考试的文章

www.xinchangshan.com 2024-09-16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苏东坡的公务员考试题目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苏东坡的公务员考试题目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有什么故事

苏轼在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他和弟弟苏辙这一年参加科举考试,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发生,不过,这要先从他的父亲苏洵说起。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有什么故事,苏东坡考试的文章 专业填报

北宋文学家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才气纵横,笔力雄健,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代,均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可惜的是,这位才子却科场蹭蹬,一生未能进士及第,这成为了他毕生的遗憾。

好在,苏洵的人生理想在他儿子的身上得以实现。嘉佑二年(1057),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兄弟俩向父亲报喜时,苏洵百感交集,脱口念出了四句打油诗: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他们去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读了三个人的文章,大加赞赏,他不仅极力夸赞了苏轼和苏辙,而且向朝廷推荐了苏洵。于是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父子的文章,父子三人名震京师,被人称之为“三苏”。

到了第二年,各地的考生齐聚京城,准备参加考试。据说,有一次,魏国公韩琦很惊讶地问自己的宾客:“今年有二苏在,怎么还有那么多的考生敢来同场竞技?”这话流传出去,居然有不少考生没有参加考试就回去了。可见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声之大。

到了八月中旬,会试即将进行,谁知苏辙却突然病倒了。韩琦非常欣赏二苏兄弟,就向皇帝上奏说:“今年参加进士考试的人中,声望最高的是苏轼苏辙兄弟。可是苏辙突然生了急病,怕是赶不上考试的时间了。这两兄弟之中有一个不能应试,恐怕天下人都会很失望,希望陛下能把考试延后一些,等苏辙病好了再举行。”仁宗皇帝也听到了二苏的名声,就答应了这个请求。韩琦就一直关注着苏辙的病情,直到他完全康复后,才上奏朝廷安排考试。

这一年的考试,仁宗亲自出了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主考官正是欧阳修。在阅卷的时候,有一份试卷深深吸引了他,这篇文章说理通透,文辞华美,是极上乘的作品。欧阳修在这篇文章里读到一个典故:“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意思是说古代帝尧时审理案件,皋陶多次判决囚犯死刑,尧却多次赦免囚犯。欧阳修觉得这个典故用得很好,但也觉得很奇怪,这个典故出在哪里呢,自己怎么从没读到过。他就询问副主考梅尧臣,梅尧臣疑惑地说:“我也没读过。”

这份试卷在本次考试中脱颖而出,本应取为第一名。但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很像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若是取为第一,怕有人要说自己徇私舞弊,于是就把这一篇列为第二。发榜以后,他才知道这份试卷的作者是苏轼。

后来,苏轼来拜见主考官,欧阳修忍不住问:“‘尧曰宥之三’的典故出自哪里?”苏轼笑呵呵地说:“出在《后汉书·孔融传》。”苏轼走后,欧阳修找出《后汉书》,把《孔融传》翻来覆去地读了几遍,却根本找不到这个典故。

过了几天,欧阳修又见到了苏轼,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苏轼笑着说:“《孔融传》里写到曹操平灭袁绍后,把袁熙的妻子甄氏赐给了儿子曹丕。孔融嘲笑他说:‘武王灭纣后,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很遗惑:‘此事在哪里记载?’孔融就说:‘下官是以今日发生的事情来看,想当然而已。’学生我在文章里写的尧和皋陶的事情,也是这样,想当然而已。”也就是说,这个典故是他编出来的。欧阳修这才恍然大悟。

欧阳修胸襟广阔,不但没有因苏轼开的这个玩笑生气,反而逢人就夸:“苏子瞻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东坡,名苏轼,北宋眉山县城人氏(今四川眉山市),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之"三苏"。

苏东坡才华横溢,他既是散文家、文学家、诗人、词人,又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理论创立者亦是著名的美食、美茶、美酒的行家。

他21岁参加殿试,题目是策论巜刑赏忠厚之至论》。

他的这篇文章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题一泻千里,其巧于引喻取譬的文风,精于预事料人的思辩,颇似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士,大有孟轲文章的雄风。


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左手展开试巻,右手一掸直,那一手别具韵味的字体使他颇有兴趣的看了下去,清新自然的文风,大胆热情的词句,考官不禁拈须颌首称赞。

欧阳修认为可能是自己的门生、临川才子曾巩的文章,沉呤良久,为了避嫌,把这篇本应拿第一名(状元)的文章定为第二名(进士)。

欧阳修为文章中有"皋陶***"的典故一事,询问苏轼"典出何处"?

苏轼引用自巜三国志》.孔融传中,孔融对曹操将战败了的袁绍之儿媳妇甄宓赐给曹植为妻的事情,比喻为周武王伐纣以妲已赐周公的同一类事情,曹操才知道孔融借题发挥,讽刺自己。

原来苏轼的这个典故是假的,虽然皋陶是大禹时代管刑法的。

苏轼此举只是为了阐述文章观点而胡编这个典故,目的就是证明文章观点,这种假借无伤大雅。

不过文章的纵横连结不等于官場的风平浪静,因为政坛毕竟是权力争夺的竞技场,有着极其复杂的人事斗争,缺少生活历练的大文豪未必能理解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

词人苏东坡为何要题联戏弄杭州灵隐寺的方丈

苏东坡每到一地,总爱结交一些高僧名士,谈理论文,作诗填词。他初任杭州通判时,听说灵隐寺的住持很有学问,就打算前往拜访。有一天,他早早办完了公务,脱下官服,换上一套穷秀才的服装,手拿一把折扇,只身前往灵隐寺。  苏东坡一踏进方丈室,就向住持拱手施礼说:"小生久闻长老大名,今日特来拜访。"  住持见是一个穷秀才,稍稍欠了欠身体,慢条斯理地说:"坐。"扭头向小和尚轻轻一努嘴:"茶。"  苏东坡见住持如此冷淡,心里早明白了几分,也就不肯入座,站在那儿和他谈了一会儿。住持听出这位穷秀才很有学问,断定来访者并非凡夫俗子,可能是一方名士,便笑容可掬地对苏东坡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  苏东坡还是不肯坐,依旧站在那里同住持攀谈。住持越听越觉得这个秀才了不起,这才想起还没问客人的姓名,于是客气地问:"请问施主尊姓大名?"  "在下姓苏,名轼,字子瞻。"苏轼故意文诌诌地回答。  "啊?"住持瞪大了眼睛,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位不速之客。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穷秀才打扮的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苏东坡,新任的杭州通判,顿觉面红耳赤,很不好意思。他慌忙站起身来,双手合十,对苏东坡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坐!"又回头命令小和尚:"敬香茶!"  苏东坡对这个前倨后恭的和尚非常反感,转身便要告辞。住持哪里肯放,赶紧拿来纸笔,恳请苏东坡题字留念,苏东坡稍加思索,挥笔写下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住持站在一旁,直羞得满脸通红,额头冒汗。

到此,大家对苏东坡的公务员考试题目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苏东坡的公务员考试题目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