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公务员考试题清光绪年间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公务员考试题清光绪年间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唐朝诗人是如何找工作的
首先,唐代诗人找工作和我们今天找工作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找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书籍带古代是奢侈品,一般来说,能读得起书并能进行诗歌创作的家庭不然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比如说杜甫,他的祖父杜审言就是唐初的著名诗人,官至修文馆直学士。要不然就是家里钱财不忧,比如李白,蜀中首富,看他的诗就知道“千金散尽还复来。”像这样的诗人,他们衣食无忧,社会上对他们也非常尊重,你看李白的四位妻子中有两位都是当时宰相的家人。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找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治国和平天下
那么要找到治国平天下的工作需要找谁当老板呢?你得想想古代的国家是谁的呢?皇帝的啊,所以,对于这些大诗人来说,他们找工作就是去当官。
那么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如何在唐代当上官。如果你穿越成了唐代诗人,可以以此作为求职秘籍。
一、科举制度,参加全国统一的>测验/p>
科举制度,是唐朝诗人当官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当官渠道。什么事科举制度。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哈哈,没错。你就算是穿越回去了,照考不误。在唐代这种选拔人才当官考试被称之为科举,分为两种,一个叫常科,每年一次,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另一种叫制科,不是年年有,得看皇帝的心情,比如国家今年风调雨顺,或者是国家急需人才,才会开设。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以及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包括王维,高适,韩愈。这些大诗人,都是通过科举顺利就业,当官的。
二、干谒行卷,打响名气,求人>保举/p>
我们前面说到了科举考试是最大众,最基本的诗人就业方式,但是呢,考试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不稳定!一考定终身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唐代诗人为了提高就业率,就开发了新的渠道,就是干谒行卷,什么意思呢?就是提前把自己的写好的文章送给主考官和当时知名的官员和皇室来看,来打响名气,这样的话,就算考试时候有失误,但因为你的名声太大,官员也不敢不录用你。这种事情,谁做的最棒呢,大诗人王维啊,王维年轻的时候人长得帅,诗歌也出色,还多才多艺,为了确保自己能够当上大官。他找了当时的九公主推荐他,一曲很有火候的琵琶独奏曲《郁轮袍》一上演,立刻就把九公主给迷倒了。据说旁边还有好些伴舞的演员,王维就好像是开个人演唱会的小鲜肉一样,一下次就让公主成了他的小谜妹,这状元自然是手到擒来。
三、终南捷径,一个人悄悄隐居,等人推荐。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路。就是隐居在名山大川里。古人说“野有遗贤“朝廷就要把这些流落在外的贤能征召过来做官。而这条路上走得最成功的就是我们的大诗人李白了,因为李白傲气十足,不肯参加科举考试,他有好面子,不像王维一样拉的下脸,就只好去隐居了,陕西的终南山,河南的嵩山,山东的徂徕山,江西的庐山都留下了李白的隐居身影,说句题外话,李白还是很聪明的,指导不停换地方来吸引别人的关注,自然他最后也成功的被玄宗皇帝征召进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看看都高兴成啥样了。当然这条路有风险,你看孟浩然,也学李白隐居,就没有当上官。非李白的这样的天才就不要轻易尝试这样的高难度举动了。
四、给别人当幕僚。
就是给当时的节度使之类的官员出任智囊的角色,很多大诗人都有当幕僚的经历,比如杜甫啊,李商隐啊,再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高适,就是如此,有人说,不对啊,你前面明明说高适是科举当官的,
其实,是这样的,唐代的科举只是一块敲门砖,除非你当时成绩很出色,不然的话即使你考上了不一定能当上大官。高适就是考得不好的代表,首先是49岁才考上。一把胡子的老头,还被安排在很远的封丘做一个县尉,就是收收税,维持一下治安,这哪是一个大诗人干的活啊,于是第二年就辞职不干了。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高适才走上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是给当时的节度使”哥舒翰当幕僚,又恰逢安史之乱。高适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中尽显自己的才能,最后位列公卿,可以说唐朝诗人当官的工作里最成功的。
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参军和作为神童被推荐为官的,但因为样本太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时期不同,方式不同。每个诗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中后一般被朝廷任命分配;也有写一两首诗献给达官贵人然后求介绍的;因为大多诗人都参加科举,且成绩还行,比如,王维,高适,白居易,刘禹锡等等;唐朝后期,大部分诗人还是参加科举制,但这条路基本被堵塞死了,因为朝政腐败啊,一般得通过熟人或老师或朋友介绍,当藩镇幕府里的文书或参谋人员,比如李商隐、杜牧等。
唐朝到武则天时期,已经完善并开启了科举制,所以,诗人找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指武则天大周前。这时期的诗人,主要是通过关系,成为有钱有权人家的门生,通过他们的关系,逐步进入仕途(俗称当官)。
有了科举制之后,诗人特别是古人所谓的读书阶层,开启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全新时代。他们不再只能依赖权贵阶层进入仕途,而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晋升管理阶层,而且唐朝的进士阶层是有史以来地位最高的,数量也最少,含金量可谓十分之高。
古人找工作,考的不是才华,而是家世,当然了,书香门第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还不错,牛一点的就名垂千古了,也有差到没眼看的。
这是古代制度造成的,你家祖上有功劳当了什么官,你家世世代代就继承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后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改革势在必行,于是隋朝出现了进士科,也就是后来科举制度的前身。
科举——行卷——当官
其实准确来说,不是唐朝诗人找工作要参加科举,而是唐朝科举本身就要考诗赋。
由于唐朝时期科举制(进士科)刚刚开始发展,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再加上进士科实在太难,这就造成了一种类似作弊的考场风气——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指考生在参加考试之前,把自己最得意的文章挑选出来,呈递给当时的达官显贵或名望很大的人,得到他们的认可后,考生的名气就出来了,就会引起主考官的重视,从而减小进士科的难度,增加自己考上的几率。
我们熟知的诗人大多通过这种方式走上官场的,如李白刚到长安时,就干谒过李邕,结果李邕不喜欢他,他就写了一篇《上李邕》刚正面;如陈子昂,他连干谒都没有门路,于是通过“伯玉毁琴”炒作自己,引起了朝廷官员的注意;在近期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程参(原型岑参)出场时就说自己的诗是用来干谒李白的,实际上就是行卷。
这些诗人中比较悲催的是孟浩然,孟夫子的诗在当时文坛已经算是大师级别了,可一直找不到工作,一天他的好朋友王维(一说李白、张说)把他推荐给唐玄宗,直接面圣这多好的机会啊,没想到孟浩然开口就来“不才明主弃”,这一下就把唐玄宗惹毛了,玄宗说你又没来找过我,凭什么说我抛弃你?难道我会埋没人才吗?哼!
于是唐玄宗就真把孟浩然抛弃了。
其他
总的来说,唐朝诗人走上仕途就是靠参加科举,通过行卷走捷径。但是在中晚唐时期,由于藩镇割据,朝政败坏,科举已经没那么“公平”了,普通人也考不上,于是有些诗人就通过朋友介绍,去藩镇那里当个幕僚,在地方锻炼锻炼,以后也有机会走向中央,大名鼎鼎的李商隐就是这样的,当然,李商隐背后有些悲惨故事造成这样的局面,这里就暂且不提了。
另外,你也不一定要走上大多数人的路,找片山修个茅屋、开垦几分薄田,也能养活一家几口人,像孟浩然被抛弃后,醉心山水,就是这样生活的;杜甫也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说了自己一家人的辛酸史,他在成都草堂居住的小破屋都是朋友安置的,不是他自己的房产。
另外像贾岛这种又仙又穷的人,只能出家当和尚了,后来被韩愈看中推荐,还俗参加科举还是考不中,只能象征性地当个小官度日;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反武则天失败后,相传也是出家为僧。
李白这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选手,当不当官、有没有工作就不重要了,皇帝要我,我就去,不要我,拿笔钱继续当神仙去,反正名气大,走到哪儿都有人招待。
基本上,唐朝诗人的出路就是以上几种了,在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就是走上仕途,“致君尧舜上”是所有有志气的读书人唯一的愿望,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说尽了古代读书人的一生。
到此,大家对公务员考试题清光绪年间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公务员考试题清光绪年间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