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赤壁公务员考试题难吗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赤壁公务员考试题难吗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苏轼为什么在官场上一直失意,是他不会做官吗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前途坎坷,而其诗词颇得意趣,真可谓是“官场失意,文坛得意“。
那么,苏轼做为宋代的一位文人士大夫,他到底会不会做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苏轼会不会做官。
怎么做官,会不会做官,这其实包含至少两层意思。
(一)会不会做官,指如何运作官场。
苏轼,他了解不了解官场,懂不懂官场规则,官场是如何运作的?
1。苏轼的爷爷苏序,出身书香门弟,文章也很好,有一定影响力。虽然没有做过官,可是,后来被追封为太子太傅。
2。苏轼的伯父苏涣,苏洵的兄长,阆州为官,累赠太中大夫。
3。苏轼的父亲苏洵,屡被政坛大佬欧阳修推荐,苏洵退而不仕。
4。苏轼的弟弟苏辙,进士出身,宋神宗、宋哲宗两代为官,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溢“文定”。
5。苏轼本人,他的举荐老师是当时文坛领袖,也是内阁政要。苏轼还广交友好,结交了很多官场同僚。
无论从家世,还是从他的职场生活上讲,说苏轼不熟悉官场,不懂得如何运作,那恐怕是不可能的。
(二)会不会做官,指做官为政的能力。
苏轼,进士出身,他有没有为政一方造福民众的能力?
1。苏轼曾官拜“翰林学士知制诰”,此官职一般由学富五车的最知名的资深学者来担任,宋代的宰相、皇帝的首辅大臣往往必经这一关。
2。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时值王安石变法实施阶段。苏轼实行了减税、补助农户,扑杀蝗虫等措失,把该地损失减少到最小。该举措得到皇帝嘉奖。
3。苏轼在州任上,逢遇百年不遇的大水,黄河决堤,危及徐州城池及周边黎民。苏轼亲临一线治黄,跋沙涉泥,几经周折,终于引黄改道入旧河,成功解围徐州,万千黎民免于水灾。
4。苏轼在杭州任上,修建中国首家地方公立***,以服务地方百姓。修建苏堤,疏通西湖,造福一方,恩泽万世。
苏轼为官,勤政,亲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以认定,苏轼是个合格的官员。
5。在对待王安石及司马光施的态度上,更体现了苏轼的政治眼光。事实证明,王安石变法太激进,而司马光全盘否定变法又太过保守,苏轼是冷静的智者,具有政治家素养。
所以,苏轼肯定是会做官,而且会做个好官,胜任的官,替君分忧,为民造福。
第二。苏轼仕途不顺,我们俗一点讲,是他“不合时宜”,“不会做人”。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一)苏轼“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被贬惠州。某日,苏轼酒足饭饱,由几位婢妾陪同散步。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子,这时候呢,打着饱咯,摸着凸起的肚皮,笑嘻嘻地问左右:“你们猜,我这肚子里装满了什么东西?”有人说当然是满腹经伦啦!有人说,应试是超越文字的天纵才华。苏轼不以为然,唯有侍妾朝云幽幽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捧腹笑曰:“知我者朝云也!”
苏轼,实名第一的进士,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儒道禅贯通的文人士大夫,冷静的智者,他当然懂得如何纵云梯入蜀道,只是,不愿意逐流水随流波而已。
苏士,文人士大夫的典范,士,应该有士的样子,士的情怀,士的独立之精神,士的担当。高知高智,云泥之别,正在于此!
我们失去了一位仕途得意的高官苏轼,我们得到了一位光耀千古的诗词大家东坡先生,当属无憾!
苏轼的文学艺术造诣是毋庸置疑的,政治方面,我怀疑他酒喝多了,把脑子喝坏掉了。
苏轼与狄青
狄青是北宋名将,他出身微寒,因为战功累累,被宋神宗赏识,最终官至副枢密使,也就是当时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苏轼不知道是为了拍司马光马屁(司马光和狄青是政敌),还是打心底看不起狄青,或者说狄青哪里得罪他了,就自顾自的在《东坡志林》指桑骂槐说:汉武帝不是个玩意,一生中也没干几件好事,唯一做的一件好事,可能就是当着卫青的面拉粑粑,我也觉得这事做的好呀,像卫青这样出身卑微的奴才,舔痔疮技术好,汉武帝当着卫青的面拉粑粑,简直各取所需啊!
且不说人家狄青有没有得罪你,你至少得留点口德吧,这样含沙射影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真的好吗?
苏轼与王安石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为了保证变法进行,开始打压排挤反对派。苏轼因为反对变法,并多次挤兑王安石,遭受排挤,只得申请外调。在杭州任职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新法推行的诸多问题,于是时常作诗讥讽朝政。
1073年,沈括到浙江巡查新法推行情况后,看到了苏轼的诗,认为涉嫌诽谤朝政,上奏弹劾苏轼。这时主持变法的人是王安石,王安石是什么人,那是说出:“天变不足畏罪自杀祖宗不足法”的狂人啊,身为宰相的他,会在乎一个小小的杭州通判的嘲讽?
王安石对此一笑而过,没有处理苏轼,这让苏轼产生了误判,认为王安石没处理他,是宋神宗在保他,这使得他肆无忌惮起来,开始用更加尖锐的语言试探朝廷底线。
苏轼与宋神宗
1079年7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写下了《湖州谢上表》:“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旗帜鲜明的反对改革。
殊不知,此时王安石已经被宋神宗罢免,变法的主持者已经换成了宋神宗本人,王安石罢相后,朝中暗流涌动,只知道喝酒作诗骂人的苏轼却没有捕捉到信息。本来就被以司马光为首保守派搞得焦头烂额的神宗,可没有王安石那么好的脾气,当即下令御史台抓捕苏轼,乌台诗案爆发。
押解回京后,御史台从苏轼抨击朝政的诗文里面,找出了与王冼,李清臣,司马光,黄庭坚有关的,想借此敲打敲打一番保守派,让他们不要为改革制造障碍。
这场诗案牵连甚广,驸马王冼被剥夺爵位,王巩被搭配边疆,苏辙,司马光,黄庭坚也纷纷被处分。对于苏轼,宋神宗决定杀之而后快!当然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听到后,不计前嫌,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宋神宗闻言,这才饶了苏轼,将他贬到了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苏轼与司马光
1085年,宋神宗死,年仅十岁的宋哲宗继位,反对变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她执政后,王安石二次罢相,司马光担任门下侍郎(副宰相),宣布废除新法。王安石悲愤不已,引发重疾,不久后与世长辞。
随即,司马光将之前因为反对变法而被贬的官员,全部召回朝廷,苏轼也在被召回之列。
可是,让司马光没有想到的是,曾经最坚定反对派,他最坚定的盟友苏轼,在被流放的几年间,看到了新法的可取之处,觉得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偏执与保守。
回到中央后,苏轼目睹保守派对王安石集团的拼命打压,认为王安石党也好,司马光党也好,都不过是一丘之貉!他再次开始抨击朝政,攻击司马光党,弄得司马光也懵逼了。
由此,遭到了司马光党的打压,苏轼自觉自己已经不容于司马党,又不能让王党原谅他,反正里外不是人,再次请求外调。
总结
纵观苏轼的政治生涯,初期的无理由反对改革,然后到中期的发现改革弊病反对改革,最后深入社会底层,发现改革对社会底层百姓有利后,又开始支持改革,完全是一部他的成长史。
作为一名政治人物,他眼睛里掺不进沙子,不懂得隐忍,看到不爽就说出来,这些都是官场大忌!也就是他,要是换成别人,早就死了不知多少回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苏轼那些抨击朝政的诗文都是醉话,毕竟酒后吐真言嘛。
到此,大家对赤壁公务员考试题难吗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赤壁公务员考试题难吗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