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科普 » 孔子拜见老子时,老子送给了他什么话 ?你怎样看待这些话,公务员考试列题

孔子拜见老子时,老子送给了他什么话 ?你怎样看待这些话,公务员考试列题

www.baizhibai.com 2024-09-2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公务员考试题浮力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公务员考试题浮力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孔子拜见老子时,老子送给了他什么话 ?你怎样看待这些话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大师,对中国文化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但是,老子和孔子在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孔子拜见老子时,老子送给了他什么话 ?你怎样看待这些话,公务员考试列题 教育科普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在人生的价值观上主张积极进取,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仁者爱人的思想的大树上,生发了许多分支。第一是仁,要求人人都能从自己的父母兄弟爱起,然后爱天下人,第二是义,就是要做对社会正义公义有利的事情,第三是礼,其实这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第四是智,人要努力求索知识,不管是在道德上,还是在认识世界上,都要掌握改造社会的能力,都要提高道德修养。在国家的治理上,主张仁政与德治。

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这些方面,与儒家的孔子所主张的完全相反。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自然的根据,是起源,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内生源头。所以,不管是人,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天地万物,都要按照道的运行法则,那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不需要认为的干涉,就让一切按照应该的原有的样子运行。所以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清心寡欲,过一种减法的生活。在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上,也是主张无为而治,你不要 去干涉它,它自己会去运行去发展。所以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治理模式。

也就是说,孔子主张积极有为,主张加法的生活,主张奉献的生活,主张道德的生活。而老子主张无为的生活,主张减法的生活。老子认为,社会变坏了,受到人为的干涉了,才会有所谓的仁义道德。这就是人为干涉社会的结果。

就他们的思想来看,孔子向老子问道,向老子学习,肯定是火星撞地球。

在史记的记载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老子向孔子说的话不一样,但是大体上,是反映了老子的思想的。

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老子这样告诉孔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段话,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我们可以想象,孔子见到老子,向他学礼,因为孔子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而礼的主要内容无非是仁义道德之类的话。而老子毫不客气地指出,“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早已经过时了,你又何必孜孜以求以前存在现在已经不适合的东西。

接着,老子说一个人如何处世,那就是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时代的变化:“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接下来,老子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老子是主张无为的,主张人要柔弱一点,要善于隐藏自己,善于藏锋隐锐,不要那么刚强,因为刚强的东西往往死得快。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老子对孔子说了另外一番话,不过,与上面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告诉孔子:“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有钱的人送钱,有德的人送言,我是个穷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几句话吧。做人呢不能太聪明,聪明人呢往往死得快;与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议论别人,也别老是揭别人的短,因为这样就会很危险。做人呢千万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个普通人还是公务员,都得低调行事”。这里面,明显体现了老子无为贵柔的思想。

孔子对老子的话大为赞赏,极为崇拜。回去以后,他告诉弟子们,说老子是龙,是深不可测的大思想家。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告诉弟子们,世界万物中,鸟飞的很高,但用网可以捕捉;鱼在水底游,但用网可以捉到,因为它们都是有形的东西。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千变万化不可捉摸。

两者兼收并蓄方可有用,一个讲进取精神,一个讲尊重规律。用积极的进取态度去尊重科学的奋斗者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华是非常有哲理价值的!并不是自媒体上一阵狂喷国学,崇洋媚外的推西方文化怎么怎么厉害,怎么怎么好,认为国学没有什么用处甚至认为阻障了前进与发展、抑制了生产力促进!这些网喷只是无知和愚蠢的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表现!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孔子是鲁国人(今山东省曲阜市),老子是河南省鹿邑县人。孔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老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孔子到了周王朝中央(今河南省),特意去向老子请教。

一、老子说了哪句话?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己。”

二、在什么背景下说的。

孔子郁郁不得志,周游列国,还发生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吃不上一口热饭的尴尬事件。孔子可能意识到自己是哪里做的不对,既然已经来到周王朝,就听听老子的建议好了。老子听说来者就是孔子,于是打良他一番,对他说,你已经是知名的贤者了,但不知道你是否已得天道?孔子承认自己没有得道。老子又问,那么你平时都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我一直学习“仁义礼智”,但至今还是很茫然。

老子对孔子指出,你所说的“仁人礼智”,最早提出这些观点的人都已经腐朽衰败,留下只言片语,你就死守着这些语言,还希望用这些语言(思想)去教化世人,这是行不通的。人在运气好的时候应该去做官,运气不好就随波逐流。关于经商的人会把珍贵的东西藏起来,表现得好像自己什么也没有;智慧高的人会把自己的智慧藏起来,这样显得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我奉劝你,把你的傲气和愿望收一收,因为看来你的傲气和愿望对你并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三、老子的话关键所指。

老子在上面的话语中,关键对孔子提出“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就是奉劝孔子放弃他引以为傲的那些知识和愿望,这样可能会过得好一点。孔子周游列国,目的在于寻找机会,出任国家重要官员,以儒家思想施政,从而惠及民众。但是在老子看来,这些想法都是“假、大、空”的乌托邦。老子当时在周王朝图书馆任职,接触知识和政治的机会比远在鲁国的孔子要多,所以早就看透了当时的战乱世道,所以好意劝孔子不要在自恃有才,就想去整顿这个乱世。以儒家的思想,在当时确实难以实现孔子的理想政治社会。

四、老子的话对孔子的影响。

孔子听完老子的话,迟疑了一下,估计听懂了一部分,但还有一些疑问。但既然老子说自己要说的就是这些,话已说完,那么孔子就鞠躬行礼,然后回去了。

回到家中,孔子再三思考老子的话语,悟出一些道理。他对弟子们说,我知道鸟能飞翔,鱼能游水,兽能奔跑;但是我们仍可以用弓箭射鸟,用网捕鱼,用陷阱捕兽。而至于龙,我既不知道它的形状,也不知道它如何腾云驾雾。我见到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般啊!

从孔子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老子是十分尊敬,对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充满崇敬的;但他又无法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更不能达到老子的境界,对于老子奉劝他的几句话,他也无法全盘接受,那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终身的努力。所以孔子只是赞叹老子,而无法效仿老子。这正是孔子活得很累,而老子则活得洒脱的原因。

五、孔子与老子,入世与出世。

每个人都有自身无法摆脱的局限性。孔子的想法是用自己的努力,从政治上给民众带来福利,但是他钻研“仁义礼智”几十年,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至少在孔子活着的时候,没能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证实。老子则看透这个道理,既然无法施治,则独善其身,自己乐得逍遥自在。但老子也并非不顾天下苍生,他在骑青牛出关前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

(欢迎点评,欢迎转载,如果喜欢,请你点赞!)



大教育家孔子登门访老子请教学问,随身带着一只大雁作为礼物。老子送给孔子两句话作为临别时的礼物。

第一句话如下: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

我的看法:

古人讲的道理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现在已经过了那么多年,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古人讲的道理是否还符合现有的社会环境,是否还是正确的。需要我们根据现实条件悟出现在的道理。道法自然,自然变了,道也变了。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以变化、发展的观点辩证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句话如下: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有极高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妄想,这对你是有好处的。

我的看法:自然、朴实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修道需要谦虚、禁欲、低调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君子风范依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对于我们的修养、处世以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是大有益处的,我们要按照最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规范我们的行为,统一我们的思想、形成符合新时代的新文化。

到此,大家对公务员考试题浮力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公务员考试题浮力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标签:

相关文章

公考分值怎么算,公务员题型考试分数占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公务员考试题所占分值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4个问题公务员考试题所占分值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公...

教育科普 2024-10-16 阅读17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