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诗经公务员考试题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诗经公务员考试题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诗经中描写责任的句子
《诗经》中描写责任的句子: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写的是古代一名国家公务员自述其尽职尽责工作,为了国事民情不辞劳苦,体现了对待工作的态度、自我加压的效率、岗位的荣誉感。
古代科举制度的八股文是什么样的文章?难度有多大
我们看看八股文的格式
破题:放到现在来说就是:请用一句话概括题目大意。
承题:对于这个可以出一道:过渡句的作用。
起讲:请说出中心内容或者背景。
四比:(即八股,二股为一比),你可以开始写了,不过要注意每一比需要对仗。
收结:请用一句话结尾。
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实际上八股文就是“带着镣铐跳舞”,中心思想只能“替圣人立言”的古代议论文,形式上和现在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差不多。
至于难度,八股取士的源头,有人认为它可以追溯到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将唐朝以来以诗赋取士变为以经义取士,这种说法颇有道理,但宋代的经义文章毕竟还不是八股文。真正以八股取士的规矩,是明朝朱元璋和刘伯温两人制定的。《明史·选举志》:“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所以,因为要仿古,首先你必须要先背会四书五经,因为题目都是里面的句子,甚至可能是割裂原句拼凑而成的,不知道上下文根本看不懂。如果你是在明清应试的话,你一定要会背四书章句集注,因为必须观点必须符合朱熹的解释,才能代圣人立言。
儒林外史里鲁编修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虽是讽刺,但是也说出了八股文的难做。
朝史暮想在这里聊聊对八股文的看法。
八股文的最早源于唐代的帖括,就是对一些经典经书的注解。到了宋代,发展为要求作者对一些经文进行自己的理解。到了明代,用来科举取仕,并且严格规定了文章的格式。即“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文很难,难到你不花十几年的时间苦读,很难写出好的文章。这个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孩子升学考试要用到的奥数。在生活中意义不大,但是升学的时候又能加分。
当代对八股文多嗤之以鼻,说其严重禁锢了古代文人的思想,以至于中国古代发展不出类似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八股文惹的祸。
在这里,朝史暮想不是想给八股文洗白。任何一件事物的诞生,在当时来说其实都绝大多数都有其积极意义。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历史中,门阀士族长期垄断了官场了。下层的新鲜血液其实很难晋升。哪怕在明代,朱元璋的国策也是鼓励子承父业的。父辈为兵,子亦为兵。父辈为农,子亦为农。父辈为官,子亦可为官。甚至有很多的途径,是专门为官二代提供。
当时的官二代们疯了,放着已有的名额不用,要去苦读备考八股文。只有那些寒门子弟,才会真的把八股文当做自己晋升的钥匙,愿意苦读。
从这个意义上看,以八股取仕,对于中下层的学子来说,还是相对公平的。
而明代的皇帝们,用八股取仕,还有一层考量。那就是用中下层寒门子弟,去稀释旧官僚集团,以达到权力的制约。
你看,从明代中后期看,国家和士人对科举上来,成为庶吉士的人尤为重视。这就是八股取仕发展的结果,甚至到了如果你不是庶吉士出生,你是很难进入内阁的。
终于有一天,骄傲了千年的门阀士族子弟突然发现,在他打算撸着袖子继续和龙椅上的皇帝杠的时候,有一群智商高绝的泥腿子出生的寒门子弟挡在了他们面前。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其特点是格式、内容、思想锁死,只要不符合的,一律不予通过。
题目:题目取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原文(如:《责难于君谓之恭》,语出自《孟子·娄离上》,再比如《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语出自《论语》)
格式:文章由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我们就以这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为例,范文如下: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韩菼
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起讲)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入手)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起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中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后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束股)
八股文在思想上的特点即为“代圣人立言”,不能写自己的见解,而要以儒家思想来解说,而对四书的理解则不能跳出朱熹的《四书集注》划定的范围,不仅如此,写八股文还需“追模数千年以上发言人之语意”,即以古人语气说话,如果不这样写,就会被直接淘汰。这样一来,八股文所述,皆为古人之思想,古人之见解,且所述皆与时政无关,显得有些鸡肋。但是,八股文并不是一无是处,而且,八股文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并不简单。古文本就很难,还得将四书五经以及朱熹的《四书集注》熟背,否则你可能连题目都看不懂,更谈不上写文章了。
但是,明清时的科举对于唐朝人来说,可谓“小儿科”,唐朝科举分常科与制科,常科常设,常科又分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这使得唐朝的科举考试范围很大,就拿最重要最难的进士科来说吧,不仅要考贴经(“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就是填空题),还要考策问(即对当时国家之政治、经济、律法等提出问题并回答),写诗写赋各一篇,不仅要熟读经书,还需对时政有一定见解,更难的是诗赋,这不是只死记硬背就能写好的。所以进士科在唐朝非常难考,真可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综上所述,八股文要比唐朝进士科简单,考试范围也更小,明清之八股对于学子来说算是个好事,但是,八股文将内容、思想锁死,是不好的。
到此,大家对诗经公务员考试题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诗经公务员考试题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