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考知识 » 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古代的什么考试,古代的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古代的什么考试,古代的公务员考试

www.zgdcxw.com 2024-08-27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公务员考试题大全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古代公务员考试题大全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古代的什么>测验/h2>

公务员考试是现代国家录取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不是科举考试。而高考却相当于科举考试,只相当于古代的考举。

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古代的什么考试,古代的公务员考试 公考知识

古代考了秀才就有了官员身份,就相当于国家人了,见官就不需要跪地磕头了,而且还会有县里的粮食补贴,相当于发工资。古代发工资多以粮食为标准,多少担。直到明清时期才以银子为准。

秀才当不了官,最多当个吏。算是县里优秀的知识分子了,可以再考举人、进士。

乡试考举人。举人是省级人才储备库的。

获得了举人身份才能参加会试考进士。

获得了进士身份才能参加殿试,分出个状元、解元、探花什么的。

得了进士,基本就是全国的人才了。

但这才是考功名,要得实缺,还得等。这与最早包分配的高考有点类似。高考完就是国家人了,只等分配了。

现代的公务员考试,是国家不包分配实行的复加的考试。

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古代科举考试,考上了秀才就可以做官了。

公务员考试其实和古代的考试是两回事,不能类比,公务员考试是国家现代非常科学的一种选举,工作人员的方法如果非要类比的话,就相当于古代科举考试的秀才。

古代的公务员好考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说是古代每个书生的梦想。想金榜题名,与现在的公考难度无异,都是在挤独木桥。

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的竞争与选拔,走向金榜题名,迈入人生巅峰,那么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应考的书生究竟要熟读多少书呢?这里要划重点,这个书不止是要看,还要能熟记于心,科举八股文,动不动就是要子曰圣人云的引经据典,这些记不牢是不行的。

首先,古代的小孩子们三四岁开始刚开始认字的时候,就要学习三百千千,也就是给小娃娃们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是规定要普遍使用的启蒙读物,这叫开蒙。

这些喂完了之后,就要开始学习古代的传统经典了,一般的顺序是先学校孝经,学中庸,建立基本的人生观。再学论语,孟子,理解更深度的价值观。再读“经书”《易经》、《书经》、《诗经》、《仪礼》、《礼记》、《周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如果你认为这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几本书,那你不是天才就是无知了。根据中国历史译文中的统计,论语就有11705字,孟子有34685字,书经中有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有99014,而左转更是有196845字,这合计就已经四十多万字了,全部都要熟读,背诵,并且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古代的读书人还要看几倍数量的注释,比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以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盛典,史书,还有文学书籍,到了差不多十六七岁的年纪,这些童生们就要去考秀才了。之所以称他们为童声,按照明史选举制,士子未入学者,通渭之童生。意思就是还没有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只有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次关于入学资格的考试,未来才能到官办的学校读书,以后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这每一关都是不容易的,县试由知县老爷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的学正主持。(范进中举之后,就当了山东的学正,相当于省教育厅长)每过一关就要和更远的地方,更多的考生进行残酷的竞争,不少读书人多次复考,也只能通过最基本的县试和府试,有的人也许一辈子都考不上,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还只能不自称童生,范进50多才考中举人。

即使是通过了这三次考试,考上了秀才,也不能说就平步青云了,秀才虽然获得了一些政治经济身份上的特权,比如说秀才们可以免除徭役,但是还是当不了官儿,要想拥有公务员的身份,一定要参加8月份举行的乡试,如果能在乡试中考上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但是这举人一般只能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如果想要做更高级别的官员,还得继续参加每三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试,能来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省的举人,虽然他们已经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通过不了会试。

以清朝为例,最多的一次会试录取了406名,而最少的一次仅仅录取了96名。清朝巅峰时期有人口4.36亿,每年考中的秀才2万人左右,再秀才再考中举人的也就这几十几百人而已。这恐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浪淘沙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古人想要考上公务员即使能在无边无际的书海中游到尽头,还得在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当中挣扎起伏。科考的道路,确实是非常艰辛,十年寒窗苦读,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到此,大家对古代公务员考试题大全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古代公务员考试题大全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