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填报 » 王安石军事改革有什么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公务员军事武器考试题型有哪些

王安石军事改革有什么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公务员军事武器考试题型有哪些

www.zgdcxw.com 2024-10-1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公务员军事武器考试题型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公务员军事武器考试题型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王安石军事改革有什么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只有四个字:富国强兵。

王安石军事改革有什么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公务员军事武器考试题型有哪些 专业填报

熙宁变法便是围绕着“富国强兵”这条主轴而展开。主持变法的总机构是“制置三司条例司”,由陈升之、王安石负责,王安石为其灵魂人物。为了确保变法的推行,他向皇帝推荐吕惠卿、章惇、曾布等具有革新精神的人物进入条例司,协助变法。

变法主要有两大内容:其一是富国,即经济改革;其二是强兵,即军事改革。这里我主要说说军事改革。

军事变革,主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其一,保甲法。

保甲法有两大目的,一个是训练民兵,另一个是防止百姓造反。具体措施是这样的: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家若有两个男丁以上的,抽一人为保丁。实际上就是组建民兵或地方治安队,是维系地方治安的重要力量。

其二,保马法。

马匹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宋代马匹主要是由官府牧监饲养,不仅成本高,而且不能满足需求。保马法就是由百姓代官家养马,每户可养一到两匹。养马者可免交一部分租税,但如果马死了,则需赔偿。

其三,裁兵法。

宋朝到了英宗时,军队多达116万,光军费的开销就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帝国军队虽然多,却没战斗力,并不精锐。王安石执政后,大刀阔斧裁军。在熙宁年间,军队由一百多万削减到了六十万左右,差不多砍掉一半人。

其四、置将法。

针对军队中存在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在全国设置92个集中训练的军分区,每个军分区由一位主将负责。全国共设92将,其中京幾、河北有37将,西北有42将,主要用于保卫首都及防御契丹、西夏,其余地区有13将。

其五、军器监法。

宋代军器制造原本归三司胄案管辖,不过三司作为国家财政机构,对兵器制造顾及甚少,导致武器质量低劣。新法设置独立的军器监,统一管理全国武器制造。此项改革大大改进了宋军的装备水平,宋代在武器发明上也多有创新,火药的使用是最典型的例子。

通过军事变革,应该说大宋的国防水平有所提高,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变法期间,大宋帝国在军事上取得一个重大成就,这就是王韶开河熙之地,拓地二千余里。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

一,富国

对应的变法举措如下图:

A:均输法的目的是以国家行政力量来调配经济运行。用不太严肃的话来说,王安石开创了凯恩斯经济主义的先河,是计划经济的最早实践者。

B:青苗法的实施,类似于政府的扶贫贷款政策。在青黄不接的灾荒时节,政府直接发放贷款给困难户,避免这些人遭受高利贷的盘剥。但这样一来,那些大地主,拥有大量资产的商人就直接与政府对立起来了,而这些人又恰恰是组成北宋政府的核心力量。

C:农田水利法是一项国家投入基建资金,供地方修筑开垦农田的法案。当地方获得收益后,再逐年向中央补齐款项。但其中存在的贪腐和好大喜功的弊端也很严重。不过,这项法案推行后,北宋年间开拓的耕地面积达到了现在上海市的行政区划面积。也算是成功了吧!

D:募役法,明确了用钱帛替代劳役的具体实行细则,虽然说从唐代开始,用钱抵消劳役的做法就开始发展实施,但王安石变法对此作了更加详尽的说明和规划。抵消劳役所收款项用作重新招募专门从事劳役的相关人员,类似于现在的劳务分包。这项措施有效的调动了社会的剩余劳动力,也为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做出了必要了支持!

E:市易法,国家干预物价的调控。改变了市场由大商人大地主垄断的状况。打击了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市场贸易的活跃性。可谓是一把双刃剑。

F:方田均税法,重新划分土地,统计田亩和人丁的基础数据。在地租和人丁赋税的相关政策上做出了倾向于平民,佃农一方的利益调整。这同样打击到了北宋的统治核心。

二,强兵

军事改革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王安石军改的专注面偏向于只求解决现实困境,而忽略了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置将法,保甲法,还是保马法,王安石的注意力一直放在了北宋政府缺什么,就补什么的思维迷局中。而导致北宋军事指挥体系混乱,兵源不足,以及军事储备和兵器制造技术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却避之不谈,这样的改革很难发挥出他的效力。

因为改革是需要配套的,需要自上而下,成体系的加以深化。而导致北宋军事实力弱的根本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

A:皇权的低迷,文官派系的倾轧,直接导致了决策层上的摇摆。而地方军事指挥体系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波动。除了太祖和太宗两朝皇帝外,余下的宋代皇帝几乎没有机会直接干预军事指挥的决策过程。而军事指挥的最大优势恰恰是相对稳定和集中的指挥决策层。

B:北宋立国是与五代末军阀妥协后的产物,北宋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牺牲了大量的国家利益,出让给那些投诚的地方军阀。而这些军阀和军事人员放弃了作战的本职工作,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囤积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到了熙宁年间,北宋的土地兼并程度已经十分严重,大量的流民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事生产的人员都已经不多,平息地方动乱的军队也捉襟见肘,如何还能扩大兵源呢?

C:重文轻武的国策,当时北宋重用文官,强调依文治国。大力发展经济,以此作为优势资源与周边民族政权相抗衡。其实,这已经算是北宋政府自动放弃了用武力解决周边矛盾的一个重要体现。既然自己主观都不愿意发展军事国防能力,何谈强兵呢?

三:育才

与经济改革相耀成辉的是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他的三舍法,开创现代分班制和分级制教育的先河。遥遥领先欧洲600年。多项科目着重培养对社会有实际贡献的人才,尤其是在医学,财务,法律,工程,军事等项上设立专科。

与三舍法配套实施的是贡举法,三舍法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经贡举法的筛选甄别,赋予官职或优厚的工作待遇,而以前只能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社会精英,此时又多了一条上升渠道。但问题也很严峻,冲突在所难免。

因为科举制度的实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甚至北宋在王安石变法前的所有官员都是经科举入仕的。而他们也按照科举以诗文择优的原则来培养自己的门生子弟,贡举法的实施,其实就是在与这些官僚世家抢饭吃了,虽然出发点很好,但缺少了核心层的支持,很难改变北宋的教育困局!

王安石的教育改革还有一项重点,也是极具前瞻性的举措,就是统一全国的教材大纲,编纂《三经新义》,为了有效推行新教材,他还构建了国家教育体系,大规模兴办与三舍法和贡举法配套的地方县学,其中优秀的学子将会被选送太学,进而入仕。

其实,统一教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统一社会思想,而扩大县学规模就是在宣传这一思想,而将县学、太学与入仕相挂钩,则是以利益来引导这种思想的传播和深入。

四:结语

王安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他的变法系统,深入,且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然而,在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这种改革的基础,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在神宗死后被全面否定的悲剧。

面对喜欢历史的朋友,谈艺有个小小的观点恳请诸位贤达加以品评: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功过评是非。历史,就是严肃的对待事,而不是感性的去看人。

谢谢阅读,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诸位老师不吝赐教!

到此,大家对公务员军事武器考试题型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公务员军事武器考试题型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相关文章